近日,我区地方文献研究重点项目成果《黔江村落图典》正式面世。该书由区图书馆策划、研究馆员陈彤独著、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,是一部历时二十余年田野考察的心血之作。全书涵盖黔江全域200余个行政村与1100余个自然村落,以20万字、1329幅影像的体量,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留存“乡村聚落影像志”,更成为中国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时代见证。
黔江乡村文化图典
作者陈彤兼具人文历史爱好者、文学创作者与摄影人身份,从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聚焦黔江乡村。最初,他视传统村落为不可再生文化遗产,立志记录其影像;但随着时代发展,传统村落快速变迁,他随即调整计划,将新聚落形态纳入研究,开展“地毯式”调查。历经无数次繁琐走访,积累大量影像与调查笔记后,他精选照片编辑成书,既呈现黔江乡村的现状与变迁,为村落研究提供直观佐证,也留存下珍贵的乡土影像档案。
《黔江村落图典》以“地毯式”调查为根基,实现对黔江区行政村的全域覆盖。书中影像不仅追溯了黔江先民“择水而居、依山而建”的千年栖居史,更记录了当代乡村聚落形态的迭代变迁。1329幅影像绝非 “到此一游”式的简单记录,而是以人类学、社会学视角,捕捉乡村人居环境、建筑风格、文化生态细微变化的结晶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:“我看见了乡亲们的艰难与困苦、矛盾与纠结、梦想与追求。”
作为区图书馆研究馆员与知名文化学者,作者陈彤的创作始于对传统村落的深情守望。起初,他将镜头聚焦承载农耕文明精华的传统村落;可面对乡土景观的快速消失,他清醒意识到:“传统村落不会因恋旧情结而长久如故,发展与变化才是永恒主题。”
于是,他的镜头从传统村落延伸至生态移民安置点、扶贫新村等新型聚落,完成从“标本式记录”到 “动态观察”的两轮全域走访——从早年步行翻山,到后来公路通达;从最初“走马观花”,到后来深入考究。最终,这部以影像为主、文字为辅的“乡村文化生态档案”得以成型,书中还配套三个人文社科课题,为聚落地理学、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支撑。
《黔江村落图典》与《黔江非遗图典》《黔江拓片图典》共同构成“黔江乡村文化图典三部曲”,宛如乡土文化的“视觉基因库”。三部作品各有侧重:分别以聚落、非遗、金石拓片为载体,系统梳理出武陵山区从“镌刻在金石上的文明密码”,到“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”的完整脉络。
这套图典不仅是武陵山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“乡土影像志”,更以微观视角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时代更迭。正如陈彤所言:“愿若干年后,读者能从此书中找到些什么。”这份影像档案,既是对乡土文化的深情致敬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维度的人文参照。
乡村不只是地理空间,更是文化容器;记录乡村,就是记录民族的根与魂。《黔江村落图典》的出版,标志着我区地方文献研究取得重大突破。作为重庆市重点文化工程,该书获四川美术出版社专业支持,精装设计与全彩印刷尽显影像质感与细节。目前,书籍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行,后续还计划在区图书馆、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讨。